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本报记者 郭冀川
4月2日,国家数据局发布《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提出两个时间阶段目标。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到2030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面突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涌现一批数字文明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当前,快速迭代的科技创新频率,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的颠覆,新技术、新场景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运用等,都要求城市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城市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必备条件,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是城市数字化的关键支撑,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孕育、蓬勃兴起,是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数字化管理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需要多方合力共建。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区块链与数据要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席数字经济学家陈晓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对数字中国建设和数据资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打造数字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促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深度融合应用。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数字化场景的应用前景广阔,如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环保、无人零售等。
《意见》在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方面提出,鼓励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能分析、智能调度、智能监管、辅助决策,全面支撑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场景建设与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市信息模型、时空大数据、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实景三维中国等基础平台功能整合、协同发展、应用赋能,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统一的时空框架,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推动虚实共生、仿真推演、迭代优化的数字孪生场景落地。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智能分析、预测和决策,可以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在数字政府创新发展、城市治理智慧化等方面,已经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与价值。城市数字化场景也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迭代,为新技术的场景落地提供平台。
构建数据要素赋能体系
城市数字化转型离不开对数据资源的开发与运用,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工具,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汇集大量的实时数据,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洞察,能够了解数据背后的经济运行逻辑和市场偏好,不仅有利于政府的管理和相关政策的执行,更可以通过公共数据共享开发,帮助企业分析市场趋势和需求,从而做出更准确、更有针对性的策略。
为充分发挥城市海量数据、巨大市场优势,《意见》提出构建数据要素赋能体系。加快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建设,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和使用。加快完善省、市两级政务数据平台,整合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关联贯通政务数据资源,推进城市重点场景业务数据“按需共享、应享尽享”。有序推动公共数据开放。构建动态更新、分类分级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数据质量评估评价机制,推动数据管理国家标准贯标评估工作,定期开展数据质量评价。
去年以来,多个省市相继出台公共数据运营管理试点相关办法,企业层面,多家上市公司也早有布局,如参与电子政务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面向政务、公共安全等行业提供信息系统建设和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服务,数据运营及服务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服务类上市公司重要的业绩增量。
陈晓华分析,城市数字化进一步释放城市数据红利,形成高效率的数据汇集、存储、交换和利用体系,为数据资源产业发展提供丰富数据源泉。在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以数据采集及存储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系统建设,已经成为资本参与的重点板块,随着相关政策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准入门槛,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更多社会资本将参与城市数据运营管理。
此外,为统筹推进城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意见》还提出加快建立城市数据资源运营、设施运营、服务运营体系,探索新型政企合作伙伴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科研智库和金融机构等组建城市数字化运营生态圈,打造多元参与、供需对接、价值驱动的社会长效运营机制,探索建立结果导向型运营预算和考核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中国电子数据要素研究院数据资产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岩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对公共数据的开发,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数据资源和信息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优化产品设计和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公共数据的开发利用也可以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本文来自“证券日报网”,作者:郭冀川,发稿猫软文平台整理发布。
------
发稿猫 – 新闻营销 | 软文发稿 | 软文推广 | 新闻稿 | 软文营销
欢迎全网比价格、比效率、比稳定性!
转载必须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链接